欢迎您来好友人才网

手机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薪闻 > HR社区 > 人力管理 > 让中国成为人才环流中的重要一极
让中国成为人才环流中的重要一极
作者: 时间:2013/2/17 阅读:2347次

 

    人才是第一竞争力,是各国竞相争夺的第一资源。全球化时代尤其如此。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减少了人才流动的障碍,也使各国人才争夺愈加白热化。在日益频繁的人才流动过程中,增强我国的人才吸引力,使更多人才为我所用,成为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报特组织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题,综观全球人才流动的新特征新格局,分析世界各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经验,以飨读者。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国际流动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向流动越来越普遍,而近年来有组织的人才环流进一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据OECD统计,目前1/3人才流动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1/3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1/3的流动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人才环流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中。

  在人才环流的新时代,无论是传统的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所采取的战略都趋于一致,那就是主动出击,努力推动所在国人才有序地进行国际双向流动,努力打造开放型的国际人才和智力集聚地,为赢得未来竞争优势提供更充足和更合适的智力支持。

  人才环流的时代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人才环流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报告将其主要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在空间上,至少跨越两个国家;在时间上,涵盖从数个月的短期流动到终生的循环流动;在重复次数上,至少包括一次循环;从发展的角度看,来源地国家和目的地国家都会从人才的流动中受益。尽管这一定义不一定为所有人接受,但基本上点出了它不同于一般的人才流失、人才外流、人才回流、人才逆流等概念的主要特征,或者说它是这些人才流动现象的综合呈现与正面阐释。需要注意的是,人才环流囊括了人才的环流、知识的环流和智力的环流等三个方面,而不是单纯指人才本身的循环流动。

  人才环流的时代悄然而至,它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发达国家进一步全面地推动人才环流。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都是人才流入的主要目的地,而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又开始大力推动人才流出,人才环流的态势进一步明显。同时一部分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建立在留学基础上的人才流入和流出向来就比较频繁,人才环流的格局实际上已基本形成。发达国家继续实施人才引进,重点进一步聚焦为高层次人才。例如英国2009年公布的国家行动计划、美国的移民配套计划改革、澳大利亚的“吸引留学生战略(20102014)”、加拿大的大优秀首席计划等。同时,发达国家积极推动人才走出去,构筑全球知识网络中的“脑力循环”系统。欧盟本世纪以来建立和完善了“伊拉斯谟”行动计划,最新一期将支持500万名青年专业人才跨境开展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日本“新成长战略”提出到2020年派遣30万名日本学生赴海外学习。此外,发达国家还持续强化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研讨,促进智力流动,借此获取其他国家的知识和智力资源。

  另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倡导人才环流,力图将人才流失的损失降到最低的同时,并最大化地利用海外人才资源。对于始终需要面临的人才外流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变得更加坦然和战略眼光,坦然面对人才外流。例如,巴西提出“科学无国界”计划,目的是向国际输送优秀学生。印度认为,印裔知识精英出国学习、创业,最终都能够为印度带来资金、知识、信息、管理经验乃至发展理念。在大力推动出国留学的同时,一些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对其它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学生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强,它们正在大力吸引海外留学生,例如新加坡针对各类区域分别制定了东盟奖学金、新航青年奖学金、印度青年奖学金、香港奖学金及奖项等。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观念也在持续更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基本上已成为共识。它们正逐渐淡化民族观念,面向全球吸引优秀人才,例如建立更为灵活的签证政策,建立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建立高端人才吸引计划,从而吸引高水平的人才。

  人才环流走向三方共赢的条件日趋成熟

  长期以来,对于人才流动的讨论多局限于人才流出国的消极作用和人才流入国的积极作用两方面。近年来关注重点进一步向人才流失国的积极作用和和人才流入国的消极作用,以及人才流动对人才流入国、流出国和全球的综合影响方面。无论是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看,人才环流使得流入国、流出国和流动者本身三方共赢的条件日趋成熟。

  从客观条件上看,人才环流既是社会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也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成熟而加速。无论是巴格内的推拉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库克的个人流动理论还是卡兹的组织更新理论,都表明只有通过人才的流动,才能持续保持人才的创造力、组织的创造力和国家的创造力,人才的持续流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而随着科学研究分支的越来越细,从事相关研究的人群更加小而分散,客观上要求研究者们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近年来,人才环流的各种物理障碍和制度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和先进的交通工具,已经将地球的时空距离大为减少,为人才环流创造了更多机会。

  从主观条件看,人才环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主动选择。随着全球研发格局的日趋多元化,单一国家难以主导所有创新领域的发展,要求它们加强与其他国家在薄弱领域的合作,避免在一些重要领域被边缘化。处在群体崛起期的新兴经济体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它们也加入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人才争夺战。而跨国公司主导下的科技全球化和开放式创新不断走向深入,它们在全球各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国际人才。此外,由于受困于经济萎靡的发达国家对国际人才的需求和争夺能力有所下降,促使一部分高层次人才流向他国。从更高层面看,随着人的自由流动权正在跨越主权国家的藩篱,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主动融入国际人才环流的大潮中。

  中国应成为全球人才环流中的重要一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作为全球人才大国,还是全球人才流动的重要节点。一方面,我国的人才资源总量和每年出国留学人数稳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我国每年留学回国的人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通过各种人才计划吸引的高层次人才在发展中国家稳居前列。但也应看到,我国的人才流动战略还有许多与国际发展潮流不相适应,核心是缺乏推动人才环流的综合战略,主要表现为国际人才流入和流出两条线管理,政府对人才流动管理过多、市场引导不足,人才使用和智力使用在规模和能力上严重失衡等,这最终必将影响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构建以制度保障为基础,整体稳定、有序流动的人才环流格局,对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组织、创新型人才十分迫切且必要。为此,在国际人才环流趋势初显、各国刚进行战略大调整之时,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及时进行战略调整。

  一是重构全国一体化的人才环流综合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中国为枢纽,鼓励不同层次的人才根据需要自由地出入境,及时掌握国际上的最新信息,不断扩大国内外人才之间多形式的联系与合作交流,持续增长人才的知识、经验、阅历,继而持续提升个人、组织、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活力,最终服务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并使中国成为国际人才交流的重要一极。

  二是积极宣传推广人才环流的理念。要实现这一战略,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来自于观念。为此,必须借助现代媒介手段,积极宣传人才环流对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意义,使人才和智力自由流动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实际上,人才国际自由流动不仅是对外开放的基本标志之一,也可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最重要的观念保障。

  三是建立更加多样化的签证体系。人才国际自由流动首要面临的是签证政策和国籍政策。对此,我国应该针对外国人才来华制定更加多样化、更加富有弹性和相对宽松与简便的签证体系,并大幅降低我国需要的外籍人才入籍的难度,让签证政策和国籍政策成为我国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优势而不是障碍。

  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完善国内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医疗、社保、住房、教育等的区域差异和跨区域流动的制度阻力。建立一整套海外人才来华短期或长期居留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在中国的流动没有后顾之忧。

  五是全面清理并消除影响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体制障碍,创造人才流动的自由氛围。全面清理有关人才流动方面的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需求核心、以市场为主要配置方式的人才流动机制体制,政府应退出微观的人才流动管理活动。

 

 

来源:中国科技网
热门推荐